在絕對的事理之前君子並無勇氣夠與不夠的問題,然而若無縝密思量,徒然憑藉一時的決策與衝動,再多的好心與付出都不過是匹夫之勇。我們有一顆開闊的心胸,迫不及待地為這個世界敞開。不僅勇於挺身而出,更需要一種內化的智慧,以求深知下述道理:幫助別人前,要先知道自己站在什麼位置,有什麼能耐,有什麼決心,能夠付出哪種優勢?
是啊,我們能付出些什麼呢?被教慣謙讓的我們總有一種莫名的自卑感,對自己不夠有自信,也不認為我們有什麼好東西足以自豪地拿出去「現寶」。反思自身優勢的同時,驀然發覺台灣有著令人吃驚的一面!像是農民們又發展出更甜肉更多的水果、短期內就研究出防治紅火蟻的方法…這些成就都使得世界瞠目結舌,長期以來我們自己卻認為這不過是微不足道的貢獻,吝於鼓掌。台灣不過是蕞爾小島,救自己都來不及了,還能付出些什麼呢?
絕對比想像中更多!援助友邦,並不是他們比台灣落後,也並非把燙手山芋或舊東西清理出去,而是我們擁有他們所缺乏的經驗。除了必要的金錢援助外,「技術」的轉移更為重要。派出相關考察團至當地與地方人士、政府官員洽談交流,深入民情,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與想法後,設法找出改善當地生活的根本之道。
在了解台灣所擅長與友邦所缺乏為何之後,就能擬定恰當的計畫,在台招募相關業務人才,派遣援外團體。當他們吸收了台灣援外團的知識技能後,台灣經驗便在那片異國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協助他們跳脫出既有的思考模式,擺脫貧困,激發當地更多的可能性,同時,也種下了愛與友誼。
我們不是經濟學者,卻絞盡腦汁試圖提出具有建設性、我們台灣能腳踏實地做到的幾點計畫。不說空想大話,確實是我們台灣能真正給予,而開發中國家也將樂於接受的。
(一) 觀光農業
1.理由:
觀察我國合作國家,大多為農業國家,仍保有大面積尚未開發的土地,他們所缺乏的除了技術還有資金。而我國在這兩方面上所提供的已經是一套相當成熟的援助模式。從訂定計畫到成立技術團,教導當地人民耕種技術…都具備了豐富的經驗,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在此我們提供另一種思考:在友邦農業逐漸起飛,接著工業也將帶動起來之際,是否台灣就可以功成身退?是否還有我們應提供幫助的事?舉例來說,當地即將破壞某一特有物種(可能是非洲象)棲地開闢為農場或工業區,是否符合經濟效益,有待商榷。人道上來說,我們不能阻止他們射殺羚羊,因為他們是為了養活家中小兒;但道義上,我們能建議他們其他替代性的選擇,例如選擇有產值但破壞性最低的發展方案,將稀有物種棲地開發做觀光景點,吸引國人與外國觀光客到此遊玩,或是在伐木的同時進行造林,保護水資源及森林生態系。如此一來他們也可傳承原始傳統與自然和平共處的觀念,傳統文化也不必被資本主義大口吞食殆盡,友邦人民也能在所謂的「文明」面前維護他們的尊嚴。
2.台灣經驗:
台灣在早期為求發展,以農業扶植工業,長期忽視農民權益,也在發展工業的同時將珍貴的土地資源破壞殆盡。直到近年來環保意識抬頭,大眾的眼光開始關注在如何兼顧環保與經濟發展的議題上,許多農民轉型而化為環境的守護者,紛紛經營觀光農場,也撫慰了現代都市人疲憊的身心。若能在一開始發展經濟的同時,宣導土地資源的永續經營,更能養成民眾對環境保護的正確觀念,讓大家認同土地,更愛這片土地,在治癒文明病方面有莫大的助益,青山綠水之上也不會有那麼多遺憾。
3.預計計畫與成效:
(1)開發中友邦:
輔導部分農民轉型為觀光農業,發展有機技術以減少土地負擔等等,預期能避免某一作物豐收或欠收的風險,降低農民負擔。並可籌辦農場夏令營,讓當地人更認識自己的土地,進而使環保意識在民眾心中發芽。可再研擬跨國籌辦的可能性,交換兩國兒童看看雙方國家的相異處,培養國際觀而有所領會,並達到鞏固邦誼的效果。
(2)未開發友邦:
在其糧食能夠自給自足的前提下,將具有特殊觀光價值的地點規劃為保護區,保持其原始風情地貌,並在國際上廣為宣傳,吸引各國觀光客。並由當地住民擔任導覽員,使其不愁吃穿並能宣揚對土地之熱愛,帶領遊客體驗當地生活方式。
(二)教育方面
1.理由:
教育才能從根本提升友邦人民的素質,也決定了國家投入建設的人力品質,其重要程度毋須多言。教育能拓展當地人的眼界,使他們具備謀生才能,發覺自己掌握著無窮的可能性,而試圖改變處境。
2.台灣經驗:
我國從九年義務教育至今已逾40年,各地廣設小學、中學、高中職與各大專院校,並有專門培訓教師之師範學院。近年來投身教職者漸多,加上台灣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教師人口已趨飽和,若能將這批超額的教師資源外派至友邦,對友邦人口素質的提升想必有相當的幫助。
3.預期計畫與成效:
徵求具有教師執照且願意外派至友邦之教師,提供教育落後之友邦相當於我國九年國教之計畫教育。第一個九年是免費提供的,之後依照當地教育資源狀況酌量徵收部分學費,一直進行到當地教育人口已足以應付當地受教育人口,我國即可將部份人力轉移至他國。並可乘著這股「中文熱」遠赴各國宣揚我國傳統文化、樹立良好形象,而營造雙贏的局面。
(三)地球科學方面
1.理由:
多數友邦境內自然環境險惡,在開發土地時容易遭遇大自然的反撲,而缺乏相關的應變經驗與措施,造成大量傷亡。而以農業作為主要產業的國家,也時常需要看天吃飯,若我國能提供氣象預測等相關技術與資訊,當地農民便可事前做好防範措施,將損失程度降到最低。
2.台灣經驗:
台灣地處板塊變動帶,時常發生地震,加上地處於熱帶性低氣壓移動路徑上,也時常遭遇風災水災,甚至是土石流山崩都難不倒台灣的救災人員,在這方面的應變及援救上,可以說是經驗豐富。尤可提出台灣的地震通報系統作為代表,其速度之快,能比擬者少之又少。
3.預期計畫與成效:
吸收部份友邦人員來台受訓,傳授救災之指揮調度經驗,分享氣象預報之技術,在當地設立電台播報氣象,並在高危險地區部署我國救援人員。若遇有急難,便可立即挺身而出,也瞬間替台灣形象加分不少。
真正開始思考友邦處境時,才知道我們對這個世界是多麼地陌生…我們只是滄海一粟,力量微渺…但如果我們組織在一起,就形成了一股巨大的能量…有很多想法要跟世界分享!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從現在開始做起!
我們以這片土地做為原點,探尋不一樣的方向。發芽吧!要讓心中的憧憬都成為力量。我們滿懷雄心壯志而隊名有老莊的影子在:「天地之愛」!Don't ask why~付出關懷,不得不愛......天地之愛,JUST open your mind!
2007年8月14日 星期二
國合會參賽文章No.2、如果你是國合會的一員,你要如何善用台灣現有的優勢與自身專業促進我邦交國與友好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